说到“武汉”的由来,当然不是“武昌加汉口的合称”那么简单的了。这个问题得说到武汉三镇。何为“武汉三镇”,即是武昌、汉阳和汉口,武汉就是由这三个紧邻的镇组成的。那三镇又分别是怎么来的呢?
先说武昌。武昌之名最早来源于西晋的武昌郡,也就是现如今的武昌城区。其实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武昌,就是今天的鄂州。三国时期,东吴政权选择今天的鄂州建都,孙权嫌鄂州这个都城名不大气,所以一下就把鄂州改名成了武昌。武昌,寓意“因武治国而昌”。到了明清,朝廷设武昌府。民国建立后,国民政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。直到这时,武昌之名才落地成针。
再说汉阳。汉阳之名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。公元606年,朝廷改汉津县为汉阳县,汉阳之名才开始成型。之后几经变更,但汉阳还是那个汉阳。
最后说汉口。 汉江注入长江之口,是谓汉口。汉口作为地名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南北朝时期。汉口镇在清朝发展很快,到嘉庆年间,它与河南的朱仙镇、广东的佛山镇、江西的景德镇合称为四大名镇。到了近代,汉口作为通商口岸之一,迎来了历史的高速发展期。
明朝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汉口,那时的武汉就是武昌与汉阳的合称。中华民国成立后,经过一番行政变革,武昌、汉口与汉阳都成了县级城市。其中,武昌还是湖北省的省会。之后国内政局混乱,三镇也是时分时合。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三镇才正式合并为武汉市。